集团站点
友情链接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内页
反思台湾科技产业的兴衰
发布时间:2015-08-24 点击次数:1551
页面功能:【字体:

        本周有台媒指出,小米以“白菜价”销售一款使用联发科Helio X10高端处理器的新产品——是导致后者股价连日出现下跌的原因之一。对此,小编虽并不欣赏小米的营销手段,但也不得不说上一句:能将股价下跌与自身客户的产品定位联系到一起,这家媒体也是够令人陶醉了。

在小编看来,任何联发科的客户,批量购买其产品后(钱已经付过了),要怎么用,最终设备卖多少钱,都似乎跟供应商不再有多大关系。即使是免费送,联发科在已经收到订单款项的前提下,营收是不会受到影响的。所以,台媒这次的指责,显然是“过分牵强”了。

看到这里,网友可能觉得小编今天是要给小米做宣传了——其实并不是。台湾媒体在维护台企声誉和利益方面,一贯都有着“高度一致、高度团结”的优良传统,譬如之前台积电在16nm制程工艺上“输给”三星的报道——小编大概一年半前就从各个渠道听说了台积电新工艺推进落后于三星的传闻,其中也不乏外媒权威报道。可台媒在此问题上一直避而不谈,甚至还很统一的将矛头指向三星,指责是三星故意造谣以逼退台积电……直到今年初,台积电终于承认输掉了16nm/14nm的争夺,台媒才立刻找来一个新台阶——因过分照顾苹果的20nm大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跟进。

上述这个事件,让小编第一次看到了台媒的特质。这样的特质其实挺好的,小编个人很欣赏,所以在此并不打算就媒体文化的差异进行过多点评。而考虑到之前网友评论多次指责小编“学艺不精”,完全忽略了台湾威盛(VIA)、S3 Graphics以及矽统科技(SiS)等半导体中坚的存在,因此本期《易评》的重心将以介绍台湾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的兴衰风云为主,以解除大家对小编的误会

台湾半导体产业之全 全球罕见

台湾面积不大,但说到科技产业的全面性,可谓“世间少有”。即便在今天,也只有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陆有与之匹敌的产业链,而德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或多或少都缺了至少一个环节。

如果把时间推移至上世纪90年代(末),全球在半导体产业链上能与美国分庭抗争的恐怕就只有台湾——从内存颗粒,到x86 CPU,再到GPU(GPU这个概念本身是英伟达1999年提出,此前则统一叫“显卡”,具体细分为2D显卡、3D加速卡和无需依赖2D显卡而存在的3D显示卡)……似乎除了硬盘外(小编仔细查证过,台湾貌似没有出现过本土硬盘制造商),台湾半导体几乎无所不能制造。

矽统(SiS)、S3、威盛(VIA)、华硕、冠捷(AOC)、技嘉、微星(MSI)……这些台湾企业的名字在个人电脑DIY盛行的那个时代,几乎是无人不知的。这些企业还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全部都于1985年到1989年期间成立。因为进入市场早,并正好赶上了第一波PC发展的热潮,因此台湾半导体在90年代初期迅速成为了全球不可忽视的一股科技力量。

半导体产业淘汰快 没跟上节奏的台企逐个掉队

可惜的是,由“摩尔定律”我们也能知道——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产业,发展很快,淘汰自然也会很快——具体表现是,用切身感受来说,90年代的个人电脑,如果3年不进行一次大的升级,将明显会感到“跟不上时代”,尤其是速度会慢得令人难以接受——新版Windows是肯定没法用的,不像现在Windows 7的电脑升级Windows 10不会感到任何压力。我们可以认为是现在微软对Windows的优化做得足够好,以致于老硬件还能充分得以发挥。但更确切地说,在那个新技术层出不穷(主要是半导体技术和新IT技术)的时代,Windows及主流应用软件的每一版更新,都会增加大量新特性,这是需要新硬件才能支持的,譬如当年奠定了“PC游戏”这个产业的DirectX,以及3dfx推出的Voodoo系列3D加速卡——当年拥有一块Voodoo卡是多少玩家的梦?

然而就在这样快速的技术变革中,大量优秀的,但“经商无道的”企业沦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这其中也包括拥有神一般地位的3dfx(这段传奇足以让我们以后独立开篇讨论)——论你技术再牛X,不能在乱世中盈利,你终将会被淘汰——这正是大量台湾半导体企业和美国半导体企业当时面临的问题。

这里比较典型的案例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的Cyrix,一个是台湾的S3 Graphics,虽然最后都收归于更有钱的威盛,但后者也并没能在持续的乱世中最终杀出重围。如今,威盛虽未到倒闭破产之际,但在2014年11月9日因每股净值低于5元新台币而被台湾证交所下市,已基本说明了问题——网友之前在《易评:从英特尔收购Altera看"国产芯"离世界有多远》中问道:为何不提威盛的x86处理器?不是小编不知道威盛这家公司,而是太知道了——他们的x86产品虽然“足够用”,但绝对谈不上高性能,至于谈未来发展,眼下公司能不能渡过难关都还是个问题。

说到威盛的x86处理器,就不得不先说说Cyrix。早在英特尔创立之初,世界上还是有不少获得x86处理器设计授权的半导体公司的,较知名的包括有全美达、NEC、IBM、IDT、Rise科技、AMD、德州仪器、美国国家半导体、NexGen、Cyrix等等。

但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未来的商业潜力,英特尔随即“反悔”,并迅速收回了对不少公司的授权,但其中并未包括AMD、全美达以及Cyrix。

AMD的诞生我们多少都已经有些了解,英特尔未收回对该公司的授权,更主要是迫于IBM的威胁。但与AMD情况不同,Cyrix从未生产或制造过英特尔设计的x86芯片产品,其所有的x86兼容处理器都是自主独立开发的。因此英特尔虽然想通过官司来迫使Cyrix停止生产x86处理器,但最终还是败诉,从而只得任其发挥。

可惜,官司耗费了Cyrix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即使后来得到了美国国家半导体的支助(两家公司于1997年8月合并),但最终也未能顺利实现翻身,甚至一度还将美国国家半导体也拖入到财务困境。1999年,Cyrix被分拆出售给了威盛,后者因为这次交易首次进入到微处理器市场。

S3 Graphics的诞生并不是在台湾,而是在硅谷边上的一座小城Fremont。这家公司成立于1989年,并在1993年成功完成了IPO上市。头几年的PC发展,显示技术主要集中在2D图像方面,而S3正是以2D图像的速度优势在90年代初成为了一方霸主。不过好景不长(那个年代半导体技术发展太快),3D图像应用的概念很快在1996年得到普及,一大波包括英伟达TNT、迈创(Matrox)G200、3dfx Voodoo系列在内的3D加速卡的出现,让S3迅速成为了边缘产品。仓促中,S3拿出Savage 3D应对市场,可毕竟是仓促之作,产品问题太多,从而未受到市场好评。

2D到3D的转型失败,使得S3不得不“卖身求发展”。2000年11月,公司分拆为数字媒体和显卡业务两个部门,前者继续保留,后者则以3.23亿美元出售给台湾威盛。

威盛接手S3后,只希望将该公司显示技术集成到主板芯片中,以提供低价的一体解决方案。因此S3的独立显卡产品在2000年过后便基本停止了发展。直到2004年,S3突然宣布要东山再起,并在AGP插槽结束使命的最后一刻,拿出了一款名为DeltaChrome S8的独立显卡产品。该产品主打2D画质等并不与时共进的功能,在市场全面转向PCI Express接口和更高3D性能的年代,这样的产品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草草宣布停止后续的驱动支持。

DeltaChrome S8事实上并不是S3的绝版产品,公司之后还推出了支持PCI Express的GammaChrome S18和Chrome S20系列,产品主打的还是非主流特性,所以大家没有听说过都十分正常。

2011年7月6日,威盛也玩不下去了,将S3甩手给了HTC(这里小编提醒一点,威盛和HTC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是同一个人哦)。

威盛的兴衰就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一个缩影

威盛收购来x86生产设计授权后,并非没有努力过,之后基于另外一家收购来的x86芯片技术(前面提到的IDT),先后也发展出了一批包括C3、C7、Nano等在内的,以低功耗、嵌入式为主要卖点的处理器产品,且销量尚还可观。

但“嵌入式”是个什么市场?在物联网设备正式爆发之前,这一直都是一个规模不算特别庞大,产品需求不温不火的市场,即便威盛能在这里找到一个生存空间,但微薄的利润又何以支撑岌岌可危的芯片组业务?

芯片组业务才是威盛长期以来的收入大头!但懂行情的网友又会发现了,如今主板上还有几个需要用到“南桥”、“北桥”这样的芯片组?APU、SoC盛行的时代,“南北桥”都已被省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威盛被迫退市完全就是一个“自然、必然、理所当然的”结局。更何况,AMD如今都被挤到去抢嵌入式市场的生存空间了,威盛在其面前又有多少竞争力可言?

一句话总结:转型慢,亡得快。威盛如此,盛极一时的台湾液晶面板商也是如此,AMD在PC逐步消亡的今天恐怕也是如此。

并不只有威盛 台湾科技企业今以鸿海、台积电和华硕为首

好在台湾的科技企业里并不只有威盛。威盛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其实已经翻篇,台湾的今天显然是以鸿海(富士康)、台积电以及华硕为首。

不过从这份名单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问题——在多轮的并购与淘汰洗礼后,台湾最终整合形成的科技巨头只剩下了以代工制造、组装生产为主要业务的“高科技”,除了华硕有往高性能电脑、数据中心等较高利润的领域发展外,其他的企业做的几乎都是科技行业里最不赚钱的事。

譬如富士康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不能说因为该公司做的是低端组装业务,就不认为它属于一家高科技公司。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是有进行全球性战略投资的,这是较早入市的优势,赚了钱可以再投资更新更炫的科技,如未来机器人项目。但富士康战略投资的同时也总得继续保持盈利吧?大陆人力成本优势没了,可以暂时迁往印度;如果印度也没优势了,那可能还有东南亚和非洲。但依靠“剥削”工人价值终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做法,如此循环下去,富士康恐怕永远也成为不了高科技巨富(参看硅谷一众公司市值)。

台积电算得上是英特尔之外最顶尖的制造工厂之一了,是尖端技术的代表——可是,用于16nm制程、10nm制程生产的光刻机,是美国生产的吧?买不到光刻机是不是发展就会受阻?这说明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自己的命脉也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且与富士康情况类似,台积电的代工业务也只是微薄利润,堪称半导体产业里最低端的一环,就好比给人打工的工人——累起来像条狗,赚的钱不堪回首,但创造的价值一般白领恐难望及项首。

如果说这几年台湾企业里“为求发展”而将转型做得比较好的恐怕就只有华硕。华硕最主要业务是其PC主板业务,而经过多年的锻造,该公司已成功将“ASUS”塑造成为主板领域里媲美“苹果”的顶级品牌。这给了这家公司非一般的优势,譬如较高的利润,较高的品牌信仰,以及较多的业务合作。

这自然也会促成一种“良性循环”,即高利润使得企业可以涉足更多的战略投资,高品牌信仰使得企业可以顺利展开自营业务(华硕品牌笔记本、桌面PC产品等等),大量业务合作更可以累积丰富经验,并尝试主要业务之外的市场。

当然,PC如今是个夕阳产业,与之牵连太深的企业,都难免会有业绩压力,华硕也不例外,所以转型还得继续。

对比韩国三星 台企可以看到很多问题

说了那么多,似乎没有表达出一个观点。是的,台湾科技产业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求新发展”、“求产业转型”的问题。这其实有点像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诟病的微软——新微软、旧微软,云云……

企业发展足够大以后,必然会被眼前滚滚而来的钱蒙瞎眼,从而忘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待到变化突袭而来时,往往又反应不过来,而忙中出错,加速死亡。所以说,像IBM这样的百年老店是难能可贵的,必须值得所有人尊敬。

与台湾科技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十年飞速发展的三星。不是三星已续费,小编要为其洗白。静心而论,三星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变化确实惊人。三星如今俨然已成为一个帝国,尤其在半导体市场,从内存,到闪存,到传统硬盘,到处理器,到LED屏幕,再到晶圆加工和14nm工艺制造……哪样是这家公司没有涉足的?台湾一个岛能完成的,这一家公司就全部解决了,而且很多技术都处在世界顶尖水平(我们今天也打着要发展高新科技的旗号,是不是要好好学习一下三星模式)。

十多年前,三星也并不是掌握那么多技术的,或通过收购,或通过抄袭(抄袭其实并不可耻,我们可以调侃,但抄着抄着就延伸出自我元素就是一种本事了)。尽管三星今天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起码它已锐变成为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巨头。即使是在美国本土,苹果想借助美国法律羞辱三星,也不是能任意而为之。当一家外国公司,规模大到能影响美国的法律仲裁,这就是一种无比的骄傲和成功

说回到台湾科技企业,其实很多年前如果就放眼未来,少考虑一些政治因素,今天台湾岛恐怕会是一个比三星还要庞大和恐怖的半导体巨头。台湾很不缺半导体人才,包括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黄仁勋,AMD现任CEO苏姿丰等都是台湾儿女,且此二人还是亲戚(苏姿丰博士外公和黄仁勋母亲是兄妹关系)——这足见台湾如果要发展出一个三星这样的“全民企业”,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只可惜,王雪红女士在同时握有威盛和HTC这两张好牌时(都曾有过辉煌),却打出了一手烂牌——

威盛其实才是全球首家同时掌握CPU技术和GPU技术的公司(不考虑英特尔集成显卡的前提下)。台湾另一家芯片组公司矽统(SiS)则在2003年收购XGI后成为了第二家(同时掌握收购自Rise科技的x86处理器技术)。AMD收购ATI发生在2006年。

而三桩并购案里,只有AMD最后提出了要把CPU和GPU合一块做成APU的计划。今天的APU在集成南北桥芯片功能后,与所谓的SoC,英特尔的K系列CPU已经无异。这一事实证明,APU/SoC是一个发展潮流,威盛没能提早看到(今天有基于ARM的SoC了),算是一个决策性遗憾。

就在威盛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HTC却意外迎来了巅峰期。2006年,上市4年的HTC以每股1020元新台币的价格成为了台湾股市16年来第二只突破千元的股票。这说明什么?说明王雪红女士还是有很雄厚资金可以进行并购,进行更长远战略投资的。

结果又是很可惜,资金又没用在刀刃上。好了,如今HTC也陷入困境了。

我们都说PC已成为夕阳产业,所以高度依赖PC的企业未来必将面临生存危机。那么,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PC主板供应商名单(很多也同时做显卡OEM业务):华硕、华擎(华硕控股)、微星、技嘉、映泰、精英、泰安、富士康、英特尔等等,除了最后一个,其它清一色来自台湾。

这代表了什么问题?不管PC是不是夕阳产业,在今天毛利本就不是很多的主板业务上(包括显卡OEM业务),还要打破头皮,斗得你死我活的全都是台湾企业;因为恶性竞争,导致最后库存积压,管理成本激增,并造成亏损的,最后也必然只能是台湾企业。美国坐收渔翁之利,不管谁家主板卖得好,至少英特尔的CPU是铁定卖出去了。

所以,回到本文一开始那个话题,不要指责小米卖“白菜价”是否有辱联发科芯片“高大上”的定位,台企今天集体走向没落,股价集体出现暴跌,恐怕“内斗”的伤害更大。

市场当然需要竞争,但我们这里更希望看到是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企业竞争。台企没充分利用“发展早”的优势,如今却沦落至与大陆后起之秀在低端市场争宠,与同岛同行争宠,简直是自取灭亡。

结语

台湾科技企业细数起来实在是太多了,覆盖面也实在是太广。现今随便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电脑、一个电子科技消费品,很难说完全不存在“台湾元素”。

文章没有过多提及华硕、威盛以及台积电之外的企业,并非说他们并不重要。相反,他们都是整个台湾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只不过,限于篇幅,如果要细谈每一家有分量的台湾科技企业,恐怕要连写5篇《易评》才够。

最后,小编提议网友试想一下,联发科、瑞昱(Realtek)、矽统、威盛这些一线IC公司联手在物联网时代发力,会是怎样的情形?物联网时代需要“云”,而很可能一个“家庭云”将成为必要。PC如果退而求其次发展成为家庭云服务器,华硕、微星、技嘉、泰安、富士康等携手,又会有怎样的惊喜?

(来源:网易科技)

Copyright (C) 2001-2010 ESP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东部软件园 技术支持:全球塑胶网
联系电话: (86) 0571-88473203 FAX: (86) 0571-88473203
招商电话: (86) 0571-88473235、88472828
众创空间: (86) 0571-88473231、88473502
地址:中国杭州文三路90号 邮编:310012 E-Mail:esp@espark.net
本站通用网址、网络实名:东部软件园 浙ICP备090547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