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站点
友情链接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内页
转型薄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发布时间:2013-01-17 点击次数:1107
页面功能:【字体:

【赛迪网讯】在光伏电池领域,薄膜与晶硅一直是一对冤家,走上述两种技术路线的企业经常相互掐架,质疑对方的发展前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晶硅与薄膜在中国光伏市场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一个规模大却苦于无处消耗,一个受“双反”影响小却未带来规模化效应。所以薄膜与晶硅根本不存在路线之争问题,因为市场才是检验技术路线可行性的唯一试金石,而整个光伏行业都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谁能笑到最后还需继续观察。

 

全球薄膜电池老大Firstsolar公司2012年第三季度净盈余8790万美元,虽不如上年同期的1.965亿美元,却远强于中国多个一线晶硅电池企业。但Firstsolar的现状不能代表整个薄膜电池产业,因为其技术优势明显。该公司利用薄膜技术已成功将电池片的平均转换效率从11.7%提升至15%,并投入大规模化生产中,这是许多破产的薄膜电池企业所不能比拟的。薄膜电池技术含量高,需要摸索和改进的空间大,稳定的核心技术团队和深厚的技术积淀极其重要。所以,任何欲进入或已经进入薄膜电池领域的企业,要想复制一个Firstsolar是很难的,或者说短期内根本不可能。

自然界中硅的丰度决定了它的价格,制造难度只应是次于储量的考虑因素。硅作为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主要材料,现阶段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制作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主要材料,硅已经在工业生产中运用了几十年。这些年来,大量问题被发现和解决,硅材料工艺日臻完美。反观Firstsolar公司薄膜光伏电池的主要材料“镉”,则是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其产品曾在极限温度下出现开裂的情况,而一旦发生镉泄漏,不仅将导致全部产品的回收,影响企业声誉,还将有损整个薄膜光伏电池产业的形象。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传统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来说,要转型从事薄膜电池的生产,绝非朝夕可为。除了资金和技术的准备,更应避免一拥而上,重蹈扎堆竞争的老路。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培育,也还是要从推广应用相对成熟的多晶硅电池起步,毕竟还有那么多的过剩产能需要寻找出路。我们不怀疑薄膜电池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像国内的汉能等企业先行布局也是明智之举,但要指望薄膜电池来拯救那些水深火热中的光伏企业,恐怕还是远水难救近火。

 

一方面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认知和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国内光伏企业也有足够的实力通过技术收购和企业并购在新技术相对成熟之后再作打算。现在盲目跟进,并不是最佳选择。求人不如求己,国内光伏企业还应心无旁骛,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着力锻造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依靠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型来重新获得复苏的动力。

 

微观点

 

@共创光伏李廷凯:发展薄膜太阳能不能靠“讲故事”,也不能靠炫耀产能,只有在充分理解技术特性的基础上,凭有竞争力的产品说话才是正道。

 

@天合光能邹西原:由于用于制造晶硅电池的硅原料取得相对容易,以及晶硅电池量产技术成熟和转换效率较高,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晶硅光伏电池仍将是市场主流。

 

@应用材料王瑞萍:晶硅和薄膜这两种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也许会永远并存。

 

@汉能丁建:薄膜电池未来的最终走向是“柔性化”和“超薄化”。

Copyright (C) 2001-2010 ESP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东部软件园 技术支持:全球塑胶网
联系电话: (86) 0571-88473203 FAX: (86) 0571-88473203
招商电话: (86) 0571-88473235、88472828
众创空间: (86) 0571-88473231、88473502
地址:中国杭州文三路90号 邮编:310012 E-Mail:esp@espark.net
本站通用网址、网络实名:东部软件园 浙ICP备09054739号